理财产品里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猫腻?

1.不要认为银 行卖的都是银 行的产品 在银 行里购买的理财产品并非都是银 行的,由银 行负责。实际上,现在很多都是银 行代销其他金融机构的产品,这些并非是银 行的产品。2.固定收益或浮动收益要分清 理财产品要分...
理财产品里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猫腻?
1、五花八门的收费
  在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表述:产品预期收益率=理财计划预期投资收益率-理财产品销售手续费-托管费等费用。
  销售费是支付给为你进行理财服务的客户经理以及与销售相关的后台运营部门的费用,银行理财经理卖产品越多,其提成就会越高。而这款产品是否真的适合投资者,那就另当别论。
  托管费是银行为为托管理财资产而提取的费用,需要用来监管理财管理人的投资运作,而理财管理人也是银行,可以说自己监管自己。
  按照银率网数据,2013年以来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托管费平均为0.05%,销售费平均为0.26%。
  倘若真是按照这个标准收费,银行可谓非常厚道。
  作为盈利机构,银行收取手续费和托管费用无可厚非,况且银行也尽到告知投资者的义务和责任。
  只是,一些隐性的收费却是投资者并不了解的,这部分费用往往占比更大。
  2、隐形费用
  我们在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常看到这么一句话:如果本产品的实际投资收益扣除其他各项费用后高于客户可获得的封顶收益,则超出部分作为投资管理费。
  不过,大多数银行并不表明“投资管理费”多少,一般也没有上限,所以银行到底收了多少费用,外界并不知道。
  曾有业内人士根据某城商行的业务数据测算,“投资管理费”与投资者收益的比值可能超过40%,可见银行从中收取了不菲的费用。
  建行发行过一款名为“乾元—私享型”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其产品说明书显示“产品拟投资的资产组合预期年化净收益率为5.7%-6.8%,销售费率为0.02%年,产品托管费率为0.05%/年,扣除这些费用后,该款产品的实际收益率应该为5.45%-6.55%。
  然而说明书中却提示客户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7%,这意味着有0.7%-1.75%的收益不见了,被银行神不知鬼不觉提走了。
  客户若不认真计算,是很难发现这个问题的。
  3、延长资金存放天数
  除了各种费用外,银行理财产品还有部分收益损失在“等待”中。
  在购买理财产品的过程中,大家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细节,即本金被银行冻结的时间长于产品的管理期限。
  通常6%的银行理财产品都是香饽饽,很多投资者为了抢一款这样的产品,一大早起来盯着电脑,或者拜托理财经理留额度给自己。
  然而,你会发现,这款产品离起息日还有好几天,个也就是说购买日不等于起息日。
  从你购买到起息日这段时间的利息只能按照活期利息计算收益,这就意味着你持有银行理财产品的时间无形中又增加了几天。
  除此之外,银行理财产品的到期日并非到帐日,到帐日通常要晚于到期日,这段时间内,你的理财资金也只享受活期利息。
  理财产品的期限主要包括募集期、产品期、清算期等,说明书中提到的银行理财产品期限主要是指产品期,并非产品的实际存放天数。
  通过这种方式,客户的收益被摊薄了。
  每到银行的考核时点,高收益银行理财产品更是层出不穷。
  银行通过对理财期限的安排将大量的理财资金转化为活期存款,回到表内,帮助银行度过存贷比考核。
  表面看,银行是为了给客户实惠,实则是为自身利益考虑。
  银行在发行理财产品时,为自身考虑的何止这些
  目前,80%的银行理财都是非保本浮动收益,保本型产品大约只占20%。
  从过往的兑付记录看,非保本产品按照预期收益率兑付概率很高,其风险并不高。而且非保本产品一般比保本产品的收益高出1.5%-2%,性价比更高。很多投资者对此并不了解,以为非保本型理财产品的风险很高,去买保本型的理财产品。
  其实很多时候,保本型产品和非保本型产品的资金投向是差不多的,挂钩的资产收益率相差无几,为何给到客户的收益却有差别。
  这是因为,在银行内部,保本型产品被列为银行存款的一部分,银行还需要为此多提取存款准备金,由此蚕食了保本型理财产品的收益。
1.不要认为银 行卖的都是银 行的产品
在银 行里购买的理财产品并非都是银 行的,由银 行负责。实际上,现在很多都是银 行代销其他金融机构的产品,这些并非是银 行的产品。
2.固定收益或浮动收益要分清
理财产品要分清属于固定收益型还是浮动收益型。一般来说,前者的风 险较低,实现预期收益率的把握较大,适合风 险承受能力中等的投资者。而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则要看具体的情况,风 险较大。而对于部分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来说,常常在宣传单页中标注了各种高额的预期投资回报,此时,消费者选择配置时要看仔细,不要走眼,更不要被高额的“预期”的假设收益所迷惑。
3.多走“两步路”货比三家
“货比三家”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嘉丰瑞德理财师建议,比如在做房贷、车贷等金额较大数量的贷款时,可通过上网、电话或亲子到银行柜台了解不同银行之间的贷款利率、还贷方式、期限的差别,选择利率最低的或是综合贷款成本最低的银行。一般来说,中小城市商业银行通常贷款利率较低,也有更多灵活性选择。
4.到期日不等于到帐日
经常见到有关“到期日”还款的说法,嘉丰瑞德理财师提醒,这里文字上的“到期日”并不等于“到账日”。一般银行“搞”这个是因银行清算资金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也跟银行自身在“季度末”、“年末”等会计核算或内部考核的重要节点时期,想多转化成存款,因而“技术”上使资金晚两天到账,使银行在内部的考核期内完成存款任务。
5.产品的流动性状况
投资者如果在理财产品投资期内遇到临时性的现金需求,购买的理财产品能不能提前赎回,或者是在市场上进行债权转让等,都暗示着产品的流动性问题。上述的变现对于理财产品来说,该怎么办理、费用如何计算等,也都需要先了解清楚。
以下是一些理财产品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陷阱:
高收益承诺:某些理财产品可能会承诺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回报,但这可能是虚假的。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因此,如果一个产品的回报率过高,那么它可能存在更高的风险。
隐含费用:有些理财产品的费用可能不是显而易见的。例如,某些基金可能会收取额外的管理费用或交易费用,这可能会对你的投资回报造成影响。
难以理解的条款:一些理财产品可能会包含复杂的条款和条件,这可能会导致你在购买时犯错。在购买任何理财产品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和协议,确保你理解了所有的条款和条件。
非保本:一些理财产品可能不保本,这意味着你的本金可能会受到损失。在购买这种产品之前,一定要确保你理解了风险,并考虑你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
用户应该选择正规合法的产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需求进行选择。

对于一些不为人知的猫腻,我可以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看清收益率:理财产品如果声称可以达到非常高的收益,一定要仔细查看详细说明,包括产品的风险程度、是否有额外费用等信息,以避免被高收益所迷惑而导致的财务损失。

注意提现时间:一些理财产品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提现,这会给资金周转带来不便。在购买时,应仔细了解产品的提现时间和流程,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注意费用:一些理财产品在收益率上虽然吸引人,但是在费用上可能存在隐藏的问题,比如申购费、赎回费等。在选择产品时,要注意费用情况,充分了解产品的费用结构,从而避免被高额费用所困扰。

了解风险:投资理财产品有风险,尤其是一些高收益的产品,存在着更高的风险。在购买时,一定要了解产品的风险等级、风险控制措施等信息,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选择。

总之,理财需要谨慎,不要轻信所谓高收益的保证,应该多方面了解和比较不同的理财产品,并选择正规合法的产品。同时,在理财过程中,要保持警惕,防范各种风险。
理财产品是一种金融工具,可以帮助人们增加财富和投资回报。但是,有些理财产品可能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猫腻,这些猫腻可能会影响投资者的收益。以下是一些可能存在的不为人知的猫腻:

收益率不实:有些理财产品宣传的收益率可能不是真实的,或者只是临时的优惠利率,最终的收益率可能低于宣传的利率。

风险隐患:有些理财产品可能存在风险隐患,例如风险投资、高杠杆投资等,这些投资可能会导致投资者的本金损失。

隐性费用:有些理财产品可能存在隐性费用,例如管理费、托管费等,这些费用可能会影响投资者的收益。

投资门槛:有些理财产品可能存在较高的投资门槛,例如最低投资金额、投资期限等,这可能会限制投资者的选择和机会。
因此,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应该注意这些可能存在的不为人知的猫腻,并进行充分的调查和了解,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理财产品是一种投资工具,它们的收益和风险通常与投资组合的类型和资产的风险相关。虽然许多理财产品都是合法的,但有些可能包含不为人知的猫腻,以下是一些可能存在的例子:

1.高收益率背后的高风险:一些理财产品可能会宣称高收益率,但是高收益率往往伴随着高风险。这种高风险可能来自于产品投资的领域或者特定资产的风险。

2.非透明的费用结构:一些理财产品的费用结构可能非常复杂,甚至包含隐蔽的费用,例如管理费、托管费、交易费等等。这些费用可以降低投资回报率,但却很难被普通投资者发现。

3.隐含的限制:一些理财产品可能会对投资者施加限制,例如提前赎回、转让、或者投资期限。这些限制可能使得投资者在需要资金时面临一定的困难。

4.难以理解的合同条款:理财产品的合同条款可能非常复杂,很难理解。一些不良的理财产品可能会利用这一点来隐藏一些不为人知的猫腻。

5.不充分的信息披露:一些理财产品可能会隐藏一些重要信息,例如投资组合的构成、风险和收益预期等等。这种信息不充分可能使得投资者无法全面了解产品的真实情况,从而难以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为了避免遭受理财产品的不良影响,投资者应该谨慎选择理财产品,充分了解产品的风险和回报,选择信誉良好的机构,阅读产品合同条款,避免决策时冲动行事。此外,投资者可以向金融监管机构了解有关理财产品的信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1、五花八门的收费
  在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表述:产品预期收益率=理财计划预期投资收益率-理财产品销售手续费-托管费等费用。
  销售费是支付给为你进行理财服务的客户经理以及与销售相关的后台运营部门的费用,银行理财经理卖产品越多,其提成就会越高。而这款产品是否真的适合投资者,那就另当别论。
  托管费是银行为为托管理财资产而提取的费用,需要用来监管理财管理人的投资运作,而理财管理人也是银行,可以说自己监管自己。
  按照银率网数据,2013年以来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托管费平均为0.05%,销售费平均为0.26%。
  倘若真是按照这个标准收费,银行可谓非常厚道。
  作为盈利机构,银行收取手续费和托管费用无可厚非,况且银行也尽到告知投资者的义务和责任。
  只是,一些隐性的收费却是投资者并不了解的,这部分费用往往占比更大。
  2、隐形费用
  我们在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常看到这么一句话:如果本产品的实际投资收益扣除其他各项费用后高于客户可获得的封顶收益,则超出部分作为投资管理费。
  不过,大多数银行并不表明“投资管理费”多少,一般也没有上限,所以银行到底收了多少费用,外界并不知道。
  曾有业内人士根据某城商行的业务数据测算,“投资管理费”与投资者收益的比值可能超过40%,可见银行从中收取了不菲的费用。
  建行发行过一款名为“乾元—私享型”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其产品说明书显示“产品拟投资的资产组合预期年化净收益率为5.7%-6.8%,销售费率为0.02%年,产品托管费率为0.05%/年,扣除这些费用后,该款产品的实际收益率应该为5.45%-6.55%。
  然而说明书中却提示客户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7%,这意味着有0.7%-1.75%的收益不见了,被银行神不知鬼不觉提走了。
  客户若不认真计算,是很难发现这个问题的。
阅读 37 次 更新于 2024-05-03 07:05:1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5. 缺乏透明度:有些理财产品的费用结构、投资风险和回报方式等信息可能未能清晰明示,导致顾客在购买时缺乏全面的了解。6. 不尽责任:有些银行在售后服务和风险警示方面可能不够尽责,无法及时提示客户可能面临的风险。然而,...

  • 第6件:不接触带霸王条款的产品 在银行资产管理产品说明书中,一些设计条款明显偏向银行,榨取投资者的收益,投资者要注意这样的资产管理产品,尽量不要接触.

  • 陷阱一,保险公司的理财产品。陷阱二,基金型的理财,基金就和股票类型是差不多的,也是有涨有跌的,只不过基金是放在别人的手里帮你理财。陷阱三,银行里面的理财产品,虽说他说银行的产品,但是这个也是短期看不到收益的。

  • 殊不知,高风险并不注定对应高回报。第四,金融产品设计或者服务的误导性骗局。这会导致投资理财者无利可图或者招致损失,有上当受骗之感。诸如一些无获利前景和无良好获利可能的所谓保本型投资理财基金,却暗藏了交易缺口的...

  • 很多人认为理财型保险不太靠谱,可能是误会理财险的收益是有保证。事实上,除万能险外,投连险、分红险两种新型保险理财产品都不保证收益率,实际收益水平并不是固定的。由此看来,消费者在购买这类保险产品时,一定要认真...

理财产品里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猫腻?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